北京皮肤病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58077.html

从海狮计划说起

二战爆发后,德国的闪电攻势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一路攻城略地的同时,德国也没有忘了自己的老对手英国,虽然在敦刻尔克一战后,英国势力被永远的赶出了欧陆。但德国的目标是占领英国本土,对此德国专门制定了“海狮计划”,该计划中有几种新式武器,除了我们熟知的三号和四号潜渡型(德国居然要让这两种装备潜渡英吉利海峡)之外,还有一种能够搭载重型装备的滑翔机,这款滑翔机就是Me-。

Me-最初是作为海狮计划的一环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所以其运力相当惊人

在Me-之前,各国还都没有制造过这么大的运输机,更何况是无动力的滑翔运输机,Me-的设计指标是能够搭载一辆四号,牵引车和88mm高炮这样的重型武器,或是名士兵。为了实现这一指标,Me-的身形被制造的巨大无比,其载重量更是高达22吨左右,是当时最大的运输机和滑翔机。

火箭助力起飞的Me-,在当时驾驭这个庞然大物显然是相当危险的

想要拖动这台无动力的史前巨兽,一般的飞机肯定是不行的,该机首飞时由一架Ju-90运输机牵引,事实证明Me-的操控性十分优良,正式量产后,由于战局的变化,海狮计划最终告吹,Me-被应用于东线作战。而牵引者也从Ju-90变成了三架Bf-。在空战中,三架Bf-与Me-的组合是极为脆弱笨拙的,另一方面,由于需要三架Bf-牵引,对于飞行员的驾驶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同一时期德国的其他重型飞机还有别的任务,对此德国决定专门研制一款拖曳滑翔机的重型飞机。

双身巨人He-Z

我们都知道,生产一架大型轰炸机或运输机需要的研制周期有多长,这种大型飞机拥有大量子系统,需要一整套供应商和大量科研部门参与,在战争时期短时间内研制这样一款飞机显然是不现实的,就连一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德国人也明白这个道理,既然研制一款新型飞机需要的周期太长,那么只好将目光放到现有的机型上了。增大机翼面积,塞入更多的发动机就能使得飞机拥有更大的推力。

He-Z的整体设计案十分迅速,大量使用已有的He-的零部件,只有中间的机翼和飞控是重新设计

而亨克尔公司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疯狂想法直到今天都让人们津津乐道,那就是将两架He-的机翼连接起来,搭载五台JumoF发动机,代号He-Z,其中Z是德语zwilling的意思,顺便一提,德国著名的刀具厂商双立人的德语名字就叫“zwilling”,所以这里的zwilling可以简答的理解为“两个”,而德国人对这架怪异的飞机也起了个形象的绰号——“双胞胎”。

五台发动机和巨大的翼面赋予了He-Z超长的续航力和推力,使得其能够拖曳Me-长达10个小时

He-Z的机身直接源自于现成的He-H-16轰炸机,所以其继承了He-的大部分识别特征,包括标志性的玻璃座舱。该型飞机共有7名乘员,其中主驾驶员、机械师、无线电操作员和炮手都在左侧的座舱内,另外的副驾驶和一名机械师,以及一名机枪手坐在右侧驾驶舱内,左侧的驾驶舱拥有全套的驾驶设备,而右侧驾驶舱只有控制翼面的操控系统,没有油门收放拉线,右侧的副驾驶主要是在空中接替疲惫的飞行员,因为He-Z的航程高达英里,能够拖曳Me-巡航长达10个小时。

拖曳Me-起飞的He-Z,这两张笨重的飞机被敌方战机盯上,后果是灾难性的

尽管搭载了5台动力达到马力的JumoFV型发动机,但是想要拖曳Me-起飞仍然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通常的情况是在He-Z的机身和发动机处加装马力的助推火箭,以便于拖曳Me-迅速起飞,起飞之后情况就好很多了,发动机多的好处就是可靠性非常高,He-Z在中间三台发动机完全停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依靠外侧两台发动机维持平稳飞行。

He-Z采用的机体有前期型和后期型,所以其武装也各不相同,基本沿用了此前的型号

火力方面,He-Z基本继承了He-的自卫武器,包括7.7mmMG机枪和13mm机枪或20mm机炮等,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拥有自卫武器,在空中拖曳重型滑翔机的He-Z也是十分笨拙的,在拖曳Me-滑翔机时,其最大飞行速度仅有公里/小时,这样慢的速度也为其招来了灾祸,整个战争时期只制造了12架该型飞机,有8架在战争中损失,存活下来的仅有6架,可见任何一个盟军飞行员都不愿意放过这样一个庞大显眼的目标。

相较于体型和研制周期来说,He-Z的可靠性还算是非常优良的

战争末期德军的诉求变化

仅从机械设计的角度出发,He-Z与Me-滑翔机的组合无疑是成功的,不论是载重能力,操控性都非常好,可靠性相对于这样大的飞机而言也算是及格,但问题就在于HeZ直到年刚刚列装,当时海狮计划已经取消,Me大型运输滑翔机联队也已经解散,很快德军就已经从攻势转向战略守势,He-Z与Me-滑翔机原本是作为奇袭兵器快速转移部队的,然而这时它们只能作为救火队员,去拯救那些包围圈内的德军或是为其运输物品,这时滑翔机的缺点也就暴露无遗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进入包围圈的滑翔机基本上就成为了一次性用品,没有动力飞机拖曳的它们与废钢铁和一堆破帆布没有任何区别。

Me-滑翔机的定位注定难堪大用

另一方面,虽然滑翔机表面上制造工期短,相对来说更加节省资源,但是这么大的滑翔机就并非如此了,为了满足He-Z与Me-滑翔机起飞,必须要准备至少1米的飞机跑道,而且Me-滑翔机的一些轮组等等也都是可抛弃的,为准备这些物料也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后勤,更不用说是在战争中后期德国频繁遭受空袭的情况下了。而且He-Z与Me-滑翔机的组合事实上也并不节约成本。

后续计划与整体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战争中后期,德国人还计划将He-Z改装为重型轰炸机,代号He-Z-2,并搭载德军当时刚刚研制成功的7公斤重型遥控滑翔炸弹,也就是击沉意大利海军罗马号战列舰的“弗里兹-X”的放大版。用它来对付盟军的大型舰船等目标,结果战争结束的太快了,该项目不了了之了。还有一种改型是大型高空侦察机He-Z-3,结果可想而知,战争末期德军已经没有什么战略侦查的需求和任务了,最终这两种改型也只是存在于图纸之上。

Do-K与其搭载的“弗里茨-X”无线电制导滑翔炸弹,He-Z-2原本计划作为其后继型号

不过Me-滑翔机仍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其能够打开的机头和起落架等设置使得其一致被认为是现代运输机的鼻祖,而战争后期,德国人基于Me-发展出了有动力的Me-,该型运输机使用六台格罗姆-罗纳14N发动机,虽然制造数量极为稀少,也无法改变战局,但仍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尝试。

Me-的数量虽少,但是却是一次正确的尝试,其对后世运输机的影响极为深远

总的来说,Me-滑翔机本身就是作为一款奇袭用的进攻性武器研制出来的,而拖曳它的He-Z重型牵引机也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一种应急产物,采用这种组合应对德国在年之后的战斗显然是不合适的,不过很快德军就无需为这种烦恼担忧了,不论是在东线和西线,盟军已经开始一路高歌猛进,德国人再也不需要这么大航程的运输机了,因为他们已经没有这么大范围的运输任务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bhjb/1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