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考前冲刺大气的运动风
白癜风哪个医院治疗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大气运动-风 风的大小 风力大小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冬季风强 距源地远近 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摩擦力大小 地面平坦开阔,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 植被覆盖率 防护林防风固沙;植被稀疏,风力大。 地形障碍 狭管效应 高大地形背风坡,风力小。 狭管效应:隘口(鞍部、垭口、风口),风力大;谷地、海峡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大。 风的影响 大风有利于蒸发(制盐),蒸发吸热产生降温作用 风力作用形成风蚀、风积地貌 风力搬运:沙尘暴、花粉传播;大风利于污染物质扩散、输送 盛行风形成风海流;离岸风形成离岸流和上升流 强烈的冬季风引发寒潮;焚风引起火灾和农作物早熟或脱水 风力推动帆船或风车;风能发电 强风引发风灾,形成风暴潮或海啸 飞机一般需逆风起降 大风利于通风散热 精彩考题 1.(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选择一种观点作答,所提供的论据应支持所选择的观点,否则不得分。若两种观点都提供了论据,以作答的第一种观点评分。) 2.(·广东惠州上学期二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自年12月开始,经过几十天的物资运输和筹备,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年2月在难言岛正式开工建设。该岛东临特拉诺瓦湾,西侧高原广布,冷空气活动频繁。研究发现,罗斯海新站西风强劲。下图为特拉诺瓦湾周边地形、罗斯海新站附近景观及该站部分时段地表反照率变化图(反照率是地表反射的辐射量与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量之比)。 (1)简析罗斯海新站物资筹备、奠基开工选择此时段的原因。(6分) (2)建站时,科考队员发现该地碎石遍布,几乎无土壤,推测其原因。(6分) (3)试分析罗斯海新站西风强劲的原因。(8分) (4)请说明图示时段内罗斯海新站附近反照率极值出现的时间及原因。(8分) 解析:第(1)题,此时为南极的暖季,白昼长,气温高,施工和运输条件好。第(2)题,碎石广布,主要与岩石风化作用有关;无土壤,主要与生物作用弱有关。第(3)题,该站西部海拔高,集聚的大量冷空气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滑(图中等高线),通过山谷狭管效应增速,出山谷后的海湾摩擦力小,风力强劲。第(4)题,读图即可判断极值时间。影响反照率的因素主要是积雪量和昼长。 答案:(1)12月至次年2月,白昼时间长,太阳高度大,气温相对较高,有利于物资运输和工程先期建设。 (2)气候寒冷,岩石裸露,冻融作用强,岩石风化形成碎石;植被发育差,生物风化作用弱,故几乎无土壤。 (3)该站纬度高,其西部高原广布,有利于冷空气集聚;高原与新站间地势落差大,大量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向东部海湾下滑;西部山谷发育,狭管效应增强风力;新站西侧海湾冰面广布,平坦开阔,摩擦力小,故而该区域盛行西风且风力强劲。 (4)极值时间:2月初出现极大值;4月下旬后出现极小值。 极值原因:2月初降雪量(雪量积累)最大,反照率达到峰值(最大值);4月下旬后该地出现极夜现象(最小值)。 3.(·辽宁东北育才中学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2分) 兰新铁路小草湖至了墩站间的南北侧多沙漠、戈壁,植被稀少,年大风(≥8级)日数天左右(A处的十三间房站可达天),多集中在春夏季。春夏季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顺着天山东进,到博格达山北麓东部迅速产生堆积。下图示意兰新铁路和兰新高铁部分路段地区的地形。 (1)分析小草湖至了墩站间的地区多大风的原因。(12分) (2)简析兰新高铁在哈密—小草湖间选线的原因。(12分)[来源:学*科*网Z*X*X*K] (3)指出该地区的风沙对铁路运输的危害并列举保证铁路运输安全防护的措施。(8分) 答案:(1)春夏季山地南坡气温回升快,造成博格达山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小草湖至了墩站间的北部有西北—东南向的峡谷(鞍部)和巴里坤山西北段的阻挡,狭管效应加大风速;该路段在北高南低的宽阔坡面,植被稀少,重力作用加大风速。 (2)路线平直,缩短距离;沿等高线修建,路线坡度小;北侧附近有铁路,便于运输建筑材料,利用原有交通线的挡风沙设备,减轻风沙影响。 (3)危害:吹翻列车、击碎车窗玻璃;积沙埋道;铁路行车设施损毁、钢轨磨损增大。安全防护措施:轨道两侧建路基挡风墙、桥梁上建挡风屏;路基抬高,预防风沙掩埋路基。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年2月20日,晴,我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搭乘豪华邮轮前往火地群岛探险旅游。几个小时后,邮轮在蜿蜒曲折的海峡内航行,海面上风大浪高。我看到处处是幽深的峡湾,烟云缭绕,两岸绿岛荒岩上栖息着无数海鸟、企鹅和海狮,远处一座座青山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邮轮到达乌斯怀亚港已然风平浪静,大大小小的船只星罗棋布,海鸟自由翱翔,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木屋构成绚烂的画卷……——摘自游记《世界尽头·原始火地岛》 下图示意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探险旅游路线。 (1)分析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8分) (2)比较线路甲、乙段的风浪大小,并说明理由。(6分) (3)乌斯怀亚民居多为低矮的小木屋,屋顶坡度大。说明该地这种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8分) 解析:(1)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山峰、植被、积雪形成原因分析。(2)线路甲、乙段的风浪大小及理由主要从该地的盛行风向及洋流角度考虑。(3)主要从抗风、防震及取材角度考虑。 答案:(1)地处板块消亡边界,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正值夏季,森林茂密;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数山峰被积雪覆盖。 (2)乙段风浪较甲段大。理由:与甲段相比,乙段西部为海洋,对西风和西风漂流的削弱作用较小;航道狭窄且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显著。 (3)该地多大风天气,地震频发,低矮小木屋抗风性强,且利于防震;冬季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不易积雪;森林茂密,便于就地取材。 5.(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艾比湖为新疆第一大咸水湖,是北疆地区重要的粮棉基地、畜牧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北疆铁路途径湖泊的西侧,在西北阿拉山口与中亚对接。近年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湖面面积急剧萎缩,湖滨地区荒漠化程度加剧,湖区水位年内变化十分显著。 (1)分析阿拉山口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8分) (2)沙泉子、黑山头一带铁路常被风沙掩埋,分析近年来该处沙源增多的人为原因。(6分) (3)近年来本地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提高,你是否赞成该地大面积发展棉花种植业并说出理由。(8分) 答案:(1)阿拉山口东北部是玛依力山,西部是阿拉套山,是一个西北一东南向的狭长谷地,地形的狭管作用,是形成当地西北大风的主要原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冷空气顺势而下加剧了风速;该地以大陆性气候为主,植被覆盖率低,风阻小;离冬季风源地近,气压梯度大,风力强。(每点2分,共8分) (2)入湖水量减少,干涸湖底扩大,增加了沙源;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耕地强度加大,风力侵蚀加强;湖滨沼泽植被、草甸植被及荒漠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增加了沙源。(每点2分,任答3点即得6分,如果答沙源来自中亚地区的荒漠可给2分) (3)赞成。夏季日照长、晴天多,光照、热量充足(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棉花品质好,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生产成本低(具有廉价的劳动力);种植历史悠久;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每点2分) 不赞成:水源不足,加剧水资源紧张;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劳动力不足;远离市场,价格波动大;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每点2分)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大陆以外的最南端的陆地,坐落在岛屿南端的乌苏怀亚,被誉为“世界尽头的港口城市”,火地岛南部的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号称杀人海峡。 ⑴释德雷克海峡狂涛巨浪的原因。 ⑵选择穿越德雷克海峡相对合适的季节,并解释原因。 ⑶总结德雷克海峡洋流流速的空间变化规律。 ⑷指出乌斯怀亚建设港口的优越条件。 答案:⑴位于长年盛行西风带,且基本是海洋区域,对风和西风漂流的阻挡削弱作用较小;受北部南美大陆和南部南极半岛的阻挡作用,海峡狭管效应明显,进一步加大了风浪。 ⑵夏季。原因: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压梯度力小,西风强度较小,海上风浪变小。 ⑶北部流速快,南部流速慢;表层流速快,低部流速慢。 ⑷位于众多岛屿内部水域,并且港区为水域开阔的避风港湾,风浪较小;陆域部分地处沿海平原,利于陆地货场、交通等建设和布局。 7.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 (2)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 (3)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开发利用比重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可借鉴海陆风的形成进行分析。珀斯位于大陆西岸,西临海洋,东连大陆上面积广大的沙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白天,陆地沙漠地区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第(2)题,珀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北移的西风带控制,且地势平坦开阔,风力强劲。第(3)题,从地区能源需求、区域常规能源丰歉等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1)珀斯西临海洋,东连面积广大的沙漠(大陆);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 (2)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劲;珀斯位于30°S~40°S,西临辽阔海洋,且地势平坦开阔,因此风力强劲。 (3)图示地区地广人稀,能源需求量小;天然气、煤炭资源丰富,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风能密度低,不稳定,风能开发成本高。 8.(20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我国新疆某地区地形状况及风向频率,甲地有大片的绿洲,每年大风日数约天左右,年平均风速达到6.2米/秒,是我国最早进行风能开发的区域。 (1)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甲乙之间夏季盛行西北风的原因。(8分) (2)从地形特征的角度,分析甲地多大风的主要原因。(8分) (3)从资源的角度,评价甲地大力发展风电的原因。(4分) 答案:(1)甲地位于乙地西北侧;(2分)甲地以绿洲分布为主,乙地以沙漠分布为主(2分),由于沙漠的热容量较绿洲小,夏季增温较绿洲快(2分),在乙地附近形成热低压,即甲地(海平面)气压高于乙地,风从甲地吹向乙地,即西北风。(2分) (2)甲地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地(2分),且谷地为西北—东南走向(2分)。盛行的西(北)风(或答“与谷地走向一致的气流”,2分)受狭管效应的影响,速度在谷地加快,导致风大(2分)。 (3)甲地风能资源丰富;(2分)风能清洁、可再生。(2分) 9.下图是新西兰地形和牧场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西兰领土由南岛和北岛组成,面积26.8万km2,人口万(年),南北岛之间的库克海峡是世界上风浪最大的海峡之一尤其是在冬季,惊涛拍岸,令人叫绝。新西兰牧场广布,畜牧业发达,羊肉、奶制品、粗羊毛、鹿茸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⑴判断新西兰牧场分布区的特点,并说明新西兰畜牧业发达的原因。⑵结合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分析库克海峡冬季风浪大的原因。答案:⑴沿海平原和坡度较平缓的山地丘陵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海运便利;国际市场需求大;技术条件和品牌知名度 ⑵西风带、海峡与西北风一致;喇叭口状海峡,两岸陡峻加剧风浪(狭管效应);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更强 10.(年海南地理)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10分) 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4分),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3分);依山面海,迎风(3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6分) (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而近年,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蒸发主要与气温有关。蒸发的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少,使用也少,随着近年全球变暖的加剧,季节差异会更小。第(2)题,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原理相同。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第(3)题,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第(4)题,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区域,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2)冬季。 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 12.(·广西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加利利湖(位置见下图)是以色列的第二大内陆湖,四周为山岭及台地,海岸地势多陡峭。湖水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m,水清而味甜,盛产鱼类。水面常平静无波,但时有狂风巨浪。水源自北端流入,再向南端流出注入约旦河,上游是上约旦河,其注入的水量尚不足流出水量的一半,但该湖在较长的历史时间里水量是比较稳定的。近年来,湖区周边的开发导致水量减少,有时达到危险的低水平。 (1)比较加利利湖与死海水文特征的差异。(4分) (2)从地形与热力作用角度分析加利利湖狂风巨浪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加利利湖的主要补给类型。(4分) (4)简述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对湖泊及周边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解析:第(1)题,湖泊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量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盐度高低等方面,根据图中加利利湖与死海的信息可知,加利利湖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水量年际变化较小,死海没有河流流出,湖水盐度高,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第(2)题,从地形与热力作用角度结合材料可知,湖面地势低,温度高,东侧高原空气冷却快,密度增大,海岸地势陡峭,空气下沉重力作用显著,冷、暖空气在湖面相遇,引起狂风巨浪。第(3)题,湖泊的主要补给类型包括河流补给、大气降水补给和地下水补给等方面。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加利利湖靠近地中海,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上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湖水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约m,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第(4)题,湖泊水量减少对湖泊及周边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气温、降水、生物资源和水源等方面,再结合加利利湖水量减少具体分析。 答案:(1)加利利湖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水量年际变化较小;死海没有河流流出,湖水盐度高,水量年际变化较大。(4分) (2)该湖湖面地势低,温度高;东侧高原空气冷却快,密度增大;地势陡峭,空气下沉重力作用显著,冷、暖空气在湖面相遇,引起狂风巨浪。(6分) (3)上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处于板块张裂边界,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4分) (4)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风沙灾害增多;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减少,影响沿湖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等。(6分) ■说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好文章需要分享出去! END 更多地理资讯 气象 年1号台风已经初步形成!为什么这么晚? 试题 2020年湖北省高三(4月)线上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试题 北斗地图高考地理模拟试题 旅游|古城映像——昭通古城 知识 夏天为什么西面的房间较热? 知识 蜃景的形成的地理学原理 知识 冰泡湖的形成原因 视野 纽约中央公园 知识 黄山短尾猴栖息地与地理环境 小专题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梯田模式 小专题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圩田模式 小专题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基塘农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wxtz/3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世界上最美丽的25个村庄,一生必打卡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