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国考倒计时!

小主整理了一些时政常识热点给大家!

注:可点击公众账号历史消息,查看之前的热点

法律谚语

新法考点

时事政治中的常识

6热点六:非物质文化遗产——楹联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1.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2.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3.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1.关于对联的书写格式和张贴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对联的书写格式为竖写,不用标点符号

B.写上联时,必须从右往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

C.对联可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D.对联张贴时,以观赏者为基准,上联在左,下联在右

2.以下对联不是对中秋节的描写:(D)

A.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B.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C.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下列有关汉字及对联的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C)

A.现在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出现在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

B.对联,也叫楹联、对子等,是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C.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

D.对联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有关对联的基本常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7热点七: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

一、对反法西斯战争过程

1.防御阶段

  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波兰军队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根本无法抵挡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波兰军队节节败退,波兰很快大片土地沦陷,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年9月,波兰覆亡。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称“白色闪电”。年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年5月,英法联军在法国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英法军队大部分撤入英国境内,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年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了总规模的进攻,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年7~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命令(海狮计划)。德军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奋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德国遭到了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军队以多万人、多辆坦克和近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分为三路,突然向苏联发动全面的进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苏联军队猝不及防,节节失利,苏联大片领土沦陷,苏联军队和武器装备也损失惨重。

  年9月6日,德军进攻莫斯科,苏联军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奋力抵抗,粉碎了德国军队迅速占领莫斯科的企图,这就是莫斯科保卫战。年初,苏军展开反击,歼灭德国军队50万人,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失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同时,日军还在东南亚各地对英美两国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直到第二年春天,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时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转折阶段

  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并发表联合国宣言《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也开始对苏联提供一些援助。

  年12月,在日本突然袭击美国珍珠港之前,由于法西斯势力不断壮大,美国出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虑逐渐改变了“中立”态度。并且加强对英国、苏联等各国的援助。

  年1月1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国、萨尔瓦多、希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卢森堡、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马、波兰、南非联邦和南斯拉夫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打败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国无条件投降,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阵线的最终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对法西斯的斗争,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

  年6月,日本军部为了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美军掌握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以一艘航空母舰的代价摧毁日本四艘航空母舰,取得了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从而使太平洋战场的形式发生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变为防御,美军则由防御转变为进攻。

众所周知,今年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七十周年,抗日战争可能是我们中国人最难以抹去的记忆。而每年的吉林省公职考试多是围绕着时政的走向出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里,有关抗日的历史知识必将是考试的重点方向,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有关抗日战争大事件,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二、中国抗日战争大事记

  九·一八事变

  年9月18日:夜十时二十分,日本关东军在柳条沟自行炸毁南满铁路,进攻北大营,制造武装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

  “七七”卢沟桥事变

  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郊卢沟桥附近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随后,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淞沪会战

  年8月13日—11月12日:在此期间,日本侵略军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余架,坦克余辆,大举进犯上海。中国军队先后调集70余个师,舰艇约40艘,飞机架,投入战斗。经过浴血奋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达3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决的迷梦。

  洛川会议

  年8月22日—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作出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艰苦的持久战。

  南京大屠杀

  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并开始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万人。

  武汉会战

  年6月12日—10月27日:中日进行武汉会战。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百团大战

  年8月20日: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这次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历时5个多月。

  皖南事变

  年1月4日—13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共余人奉命北移,在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顽军7个师的围攻,“皖南事变”发生。

  日军偷袭珍珠港

  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同时对日宣战。

  德军投降

  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至此,欧洲战争结束,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

  《波茨坦公告》

  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28日,日本政府表示,对《波茨坦公告》不予理睬。

  日本宣布投降

  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日本向美国投降

  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年8月13日发布通告:由于“日本实行投降,系在年9月2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之后”,故规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

以上的抗日战争大事件,每一件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大家在掌握这些大事件的同时要掌握好每一个事件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抓住考点所在。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事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北洋水师是19世纪末中国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

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C.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D.日军在东北发动的“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D

D项错误,“七七事变”的地点不是在东北,而是在华北的卢沟桥,又称“卢沟桥”事变

8热点八:年科技成就

1.9月20日7时01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任务的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填补了我国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空白,而且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

2.10月17日零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此次任务是我国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在轨交付服务,也是我国第七个卫星在轨交付项目

3.年11月2日,中国商飞(C大型客机计划)将在上海举行中国大飞机首次下线的盛大仪式,正式宣告中国可以自主生产大型客机,这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一个新的航空产业开始了,这是历史性的突破。

4.屠呦呦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PrinceMahidolAward);年,获第三届(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1.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是( C )。

A.“神舟”四号

B.“神舟”五号

C.“长征”六号

D.“长征”三号

2.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纬度越低,线速度越高。假设其他因素都相同,下列消耗燃料最少的卫星发射方案是(   )。

A.发射场设在海口,朝东经方向发射

B.发射场设在漠河,朝东经方向发射

C.发射场设在海口,朝西经方向发射

D.发射场设在漠河,朝西经方向发射

A

发射卫星所需的推力,除与自身的重量和发射倾角有关外,另外两个影响因素响为:①发射方向:地球由西向东旋转,火箭向东发射,可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节省推力;②发射点的纬度: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所需推力越小;反之,则推力越大。海口的纬度远低于漠河,所获线速度较大,且朝东经方向发射,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可节省推力,因此A项正确。

3.当地时间年9月26日上午十点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发表了他在联合国的首次公开演讲。.纽约是西五区。请问当时的北京时间:(B)

A.9月26日11:30B.9月26日23:30

C.9月27日11:30D.9月27日10:30

9热点九:解放军88年周年常识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

  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陆军的主要兵种有:步兵(摩托化步兵、机械化步兵)、装甲兵(坦克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化学兵(防化兵)、导弹兵(火箭兵)、陆军防空兵、陆军航空兵

  2.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海军的主要兵种有: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

  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空军的兵种主要有:航空兵(包括歼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歼击轰炸航空兵、侦察航空兵、运输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导弹兵、雷达兵等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和士兵军衔: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一种标志,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

  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分为三等十级

  (1)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2)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3)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士兵军衔分为四等八级

  (1)高级士官:六级士官、五级士官

  (2)中级士官:四级士官、三级士官

  (3)初级士官:二级士官、一级士官

  (4)义务兵:上等兵、列兵

  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二年

  士兵军衔中,列兵为最低军衔,六级士官为最高军衔

  (三)我军年授予的元帅、大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0人)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10人)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10热点十:古诗词、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一、古诗中的物理现象: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光的反射。

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光的反射。

3.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温庭筠《利州南渡》:光的反射。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一部分光进入到后一种介质中去,并且改变了原来的传播方向这就是光的折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大气,越是接近地面越稠密,折射率也越大。这种密度分布不均匀的介质中,光并不是直线传播的。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地球表面上空气是由许许多多水平的气层组成的,每一层的密度都不相同。当然机越接近地平线时,光线在大气中偏折就越明显。因此,李白说它是碧空尽。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光的折射,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海市蜃楼”。折射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全反射现象。是由于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而产生的。当气压一定时,空气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对光的折射率也随之减小。夏天,海面上的空气温度比空中低。远处的山峰、楼阁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空气的折射率下层比上层大,光线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热气层的入射角不断增大。当光线的人射角增大到临界角时,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人们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6.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钟声通过空气传到客船,根据声音的音色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

7.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相庐江寄广陵旧游》:声源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的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是声波。声波振动的能量通过声波传入人耳使耳膜发生振动,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

8.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声波的反射是很普通的现象,我们讲话时发出的声波,碰到障碍物时就会反射回来。寒磐满空林就是声波反射的真实写照。

9.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置酒》:相对运动。物质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山边的月和人相对运动。由于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就必须假定某个物体是不动的,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那个物体叫参照物。诗中,李白就假设地球不动,即以地球为参照物,人与月亮沿同一方向运动。

10.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是杜甫《赠卫八处士》:把追及运动的物理现象融入诗句之中。两物体若以同时的速度,同方向前进,则不可能追上。刘云平在他月夜中,也以星星为参照物描述了追及运动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南斗拌斜。

1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光沿直线传播。点光源(这里我们粗略地将明月当作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人),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了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当然,由于明月的发光面比较大,发光面上的每个发光点,都可以看做一个点光源,它们都在物体背后造成影区,这些影共有的范围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叫做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个部分光照射的区域,叫半影。因而,以上的对影成三人的现象便是由本影和半影而产出的。

12.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光的反射。磷峋的山座和天空中的云彩映入明镜般的水中,湖光山色,倒映成趣。而山色与云彩之所以会映在水中,是光的反射的结果。不论是透明的物体还是不透明的物体,都要反射一部分它表面上的光。

1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是香炉峰瀑布的水汽在日光照耀下产生的折射现象,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1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不过天宫里人不会听到你说话的声音,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15.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从“问姓”中想起初见的“旧容”,可见声音中有一种特征让诗人唤起了十年前的记忆,这种特征是音色。

二、成语中的物理现象:

1.震耳欲聋:指声音的响度大。

2.引吭高歌:指声音的响度大。

3.低声细语:指声音的响度小。

4.悦耳动听:指声音的音调好。

5.掩耳盗铃: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声音。

6.余音未止:其中的原因是虽然停止敲击物体,但物体依然还在振动,还在产生声音。

7.弦外之音:确实存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的声音,如超声、次声,我们根本听不到。

8.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9.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大喊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回声,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1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11.闻其声知其人。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声音的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12.但闻其声,不见其人。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当波长大于障碍物的尺寸时,声波可以绕过障碍物,并且固体还可以传声,因此能听见声音;而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视线极易被障碍物挡住,故看不见人。

1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1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注:可点击公众账号历史消息,查看之前的热点

结束!

保持一个初学的心,

加油!

拉钩.....

我们面试见。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涓撻棬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涓鍖婚櫌涓撳寰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wxtz/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