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种族主义”告示拉响警报今年2月6日,我像往常一样离开在奥克兰居住的公寓去学校。在公寓一楼大厅的公告栏上,赫然贴着一张“小心中国流感爆发!!”(BEWAREOFTHECHINESEFLUOUTBREAK)的告示。那时,新西兰的氛围已经越来越紧张,虽然还没有出现本土的确诊案例,但政府2月3日已经宣布禁止从中国来的旅客入境。告示开头的普及介绍中使用了更为中性的“coronavirus”(冠状病毒)一词,显然,标题里的“ChineseFlu”是工作人员有意为之。这样的表达包含种族偏见,还容易造成误解,似乎这种病只有中国人才会感染和传播。我是这栋公寓里为数不多的几位中国人,告示上的表达让我不安。虽然有一年没回国了,但我会不会被视为潜在的传染源并因此遭到排斥?我把告示的照片发到朋友圈,许多本地的华人学生和朋友感到不满或愤怒。少数几个朋友则认为并无不妥,他们认为疾病名称里的“Chinese”只是在“客观地”表示地名。我一时有些迟疑:“ChineseFlu”属于种族主义言论吗?我是否过于敏感了?我想,对于“种族主义”固然没有界限清晰的定义,但主观感受是重要的。如果许多人像我一样感到愤怒与不安,这种集体感受不应该被忽视与否定。我想我应该做点什么。朋友圈的留言里,有的建议我找工作人员投诉,有的甚至建议我报警。我并没有找工作人员理论,也没有私自撕下这张告示,而是拿马克笔用下划线标出标题中的“ChineseFlu”,在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racism”。一方面,出于人际关系上的自我保护,我不希望与工作人员直接交涉。另一方面,我担心暴露我的华人身份会削弱我抗议的正当性——工作人员会不会认为仅仅因为我是华人才会这样小题大做?

全部图片来自作者

更重要的是,我不希望这件事仅仅成为一个我与工作人员之间的“私事”。如果只是“私了”,这件事丧失了一个激发公共讨论与教育的契机。我相信,应对种族主义不应该只依赖被牵涉的当事人。种族主义造成的伤害与不公不只是和被冒犯的人有关,还和纵容和旁观的人有关,维护一个友善与公正的环境需要所有人的参与。这样公开的一来一回,能让更多人看到这种也许是无心之过的语言表达所导致的负面感受,从而引发共情和反思。我也好奇其他人的想法:也许不光我一个人、不只是华人才会感到被冒犯。这种交流的开放性也为不同的意见表达保留了空间。即便有人不认同我的想法,也可以在这张告示上继续留言,进一步推进对话。我想,哪怕有人留下更严重的种族歧视言论,至少有助于人们评估环境的友善程度。而结果是,这则告示后来不见了。也许工作人员看到我的留言后觉出了不妥?

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病毒正式命名为COVID-19——避免疾病名称中出现与地方、文化、人口有关的信息,正是命名原则之一。不久,大厅的公告栏上又贴上了一则新的告示,遵照了WHO官方命名。

种族主义激化官方进行引导2月28日,新西兰确诊了本土第一个病例。这似乎是一个分水岭,超市里开始大排长龙,许多生活用品的货架都空了。3月28日,政府将警戒级别(alertlevel)调整到最高级,颁布了全国禁闭令(lockdown)。我所就读的奥克兰大学也随之封校,我和其他人一样开始了禁足家中的生活。

超市门口的长队

有一天我在公寓楼下倒垃圾,遇到了邻居David。他开玩笑地问我:“你的口罩在哪?”我没明白他的问题,愣住了。他笑着说:“中国人都对口罩很着迷(obsessed),你的口罩呢?”我一边进楼一边解释:“我只有在去超市的时候才会戴口罩。”David是个风趣幽默的白人中年大叔,这次的玩笑却让我隐隐觉得不舒服。在他的话里,所有中国人——包括我——都是无差别的单一面孔,而且,中国人戴口罩的行为似乎是可笑和不必要的。当这样的话包装成玩笑,无意的微冒犯(microaggression)往往更加难以回应。如果我认真了,似乎是不懂幽默。

奥克兰街头戴口罩的亚裔

我身边的朋友也向我讲述了他们最近与戴口罩有关的糟心经历。一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朋友说,他因为在幼儿园戴口罩,来接孩子的家长回避与他交谈,后来他因为压力太大又把口罩摘了。还有几个朋友说,他们每次戴着口罩走在街上,迎面而来的路人都远远躲着。我的朋友们往往会自我怀疑并承受心理压力:是不是自己太敏感或者想多了?要不要出门?要不要戴口罩?而这些普遍存在的日常经历和感受,却往往因为事实“模糊”、难以核实或不够“严重”而无法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也有更赤裸的语言暴力。有华人朋友签收的邮件上被写了COVID-19的字样。还有朋友告诉我,在新西兰正式颁布全国紧闭令的前一天,他和华人朋友戴着口罩走在路上,被开车路过的年轻毛利人叫骂“CoronaVirus”。这样的场景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两年前,我也曾在街角被拐弯路过的一个年轻白人叫骂“FuckingChinese”。我一时惊恐得愣住了,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对方的怯懦——他匆忙查看路况、驾车走了。让我欣慰的是,出于对殖民历史的反思,新西兰官方的主流话语坚定地拒绝种族主义。这也体现在我在奥克兰大学的生活中,校园到处可见“对种族歧视零容忍”的标语。在这次疫病期间,不论是在校园里的标语还是领导层群发的邮件,都可以看到对种族主义的警惕——“病毒不会对人区别对待,我们也不应该。”(Virusesdon’tdiscriminate,norshouldwe.)

奥克兰大学图书馆的电视屏幕

在奥克兰大学的网站主页上,还有关于戴口罩行为的专门解释:“如果你选择戴口罩,并感觉舒服,大学支持你这样做的权利。另外,我们应该尊重别人选择戴口罩的权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文化中,包括亚洲,戴口罩通常是为了表示对身边人的礼貌,以及防范污染和花粉。如果你看到有人戴口罩,他们可能是为了替你考虑,而不是自我保护。”戴口罩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饱含争议,并因此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教育的契机。然而,如果把华人戴口罩所引发的纷争仅仅视为文化差异,未免过于天真,而忽略了其后的政治语境。在新西兰本地疫病相关报道的Facebook留言中,不难看到,对华人的情绪与对体制层面的批评缠在一起。写到这里,我还是停笔吧。面对日益严重的反华情绪,身为海外华人,我该以怎样的形象示人,这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不管口罩是摘是戴,都是错;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政治观念为何,某些当地人眼中,你就是一个“中国人”而已。既然如此,我也只能如常过好自己的日子。但我得记住,如果我因为自己的华人身份承受了歧视和偏见,该道歉的人并不是我。

*作者崔乐: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博士

//作者:崔乐

//编辑:Alexwood,陆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bhjb/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