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干货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7082970.html选修三知识点总结l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导致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③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④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⑤由于列强争夺和民族矛盾,巴尔干地区成了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各国联系日益加强。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⑶现实条件: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3.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4、经过:第一阶段: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德军“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失败,西线进入相持阶段);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第二阶段:—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共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计划失败);索姆河战役(坦克)(迫使德军暂时放松了对凡尔登的攻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年美、中等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年11月德宣布投降5、为什么美国的立场会来一个度大转弯,由以前的中立变为参战?:A.初期中立原因:胜负未明、不便投机;中立地位、发战争财B.后期参战原因: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与协约国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有利于同盟国;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参战契机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军事战略失误;同盟国内部矛盾加剧;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①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②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③引起革命和独立的浪潮:大战促使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④对人类社会生活:推动新技术发展;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l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巴黎和会⒈背景①一战改变了列强之间力量对比。②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各国人民热切盼望签订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④战胜国也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休养生息。⑤战胜国为处置战败国,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秩序,巩固战胜国成果。⒉时间:年初——6月28日地点:凡尔赛宫操纵国:英国、美国、法国。3.各国目的:(1)美国: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插手欧洲;夺取世界霸权。“十四点原则”提出的根本原因:一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十四点原则”的实质:是美国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纲领结果:在争夺霸权斗争中,由于美国军事实力尚不能和英法抗衡,因而受挫。它表明美国称霸世界、控制欧洲的时机尚不成熟。(2)英国:保持英国的优势;削弱德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3)法国:复仇,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4)意大利:扩大领土。(5)日本:要求合法占领原德国太平洋诸岛和中国山东的权利。共同目的:惩治战败国;根据自身实力重新瓜分世界,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策划反苏。各国真实意图:夺取地区或者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4.主要问题:对德和约问题(中心)、中国问题(山东问题)、建立国联问题。5.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1)时间:年6月28日。(2)内容:①领土:重新划分德国疆界;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划定非武装区②殖民地: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战胜国瓜分③军事:德国废除义务兵役制,只保留10万陆军④赔款:德国要支付大量赔款给协约国(未确定总额)。(3)性质: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础上,宰割德国的掠夺性条约凡尔赛体系1.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和国联盟约2.凡尔赛体系的评价:A.体系的进步作用:①维持了一个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战后各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②确立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国家获得独立;B.体系隐含了四大矛盾,是脆弱的不稳定的。①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瓜分德国、土耳其②战胜国与战胜国的矛盾:英法之间、英美之间、美日之间③协约国与苏俄的矛盾:策划武装干涉;苏俄长期遭排斥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战后中国、印度、埃及人民的反抗运动C.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国际联盟(1)背景:①国际联系的日益密切: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行业性组织的出现②一战的惨痛教训:一战的惨痛教训激起广泛的反战和平思潮,出现建立政治性国际组织的呼声③美国总统威尔逊的推动:提出规划战后世界和平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得到响应(2)评价: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广泛职能的政治性的普遍性国际组织。积极:①成立初期,在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②处理世界范围内的卫生、经济、社会方面的问题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③国联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并客观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民主化趋势。④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和借鉴;为联合国成立奠定基础。局限:①成立仓促,准备不充分;②国联成为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实质)③国联被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缺乏一个世界国际组织应有的普遍性和权威性;④国联行政机构职权不清,行动能力受限;⑤纵容法西斯侵略。(3)成立过程:一战期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和平纲领”,主张建立国际联盟;巴黎和会,成立国联被列入会议日程;年4月,国联盟约在和会全体大会上通过,并写入《凡尔赛和约;年1月2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4)国际联盟盟约的内容a宗旨: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应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b裁减军备c“集体安全”:任何侵略,视为对所有会员国的行为,会员国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d“委任统治”:实质是殖民统治华盛顿会议1.背景总的来说,是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具体为:a一战后列强在亚太地区形成英、美、日三家争霸局面;b为争夺霸权,美、英、日展开海军军备竞赛;c战后人民反战情绪高涨,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希望通过外交途径缓和矛盾。2.发起国:美国时间:年—年3.目的:为了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平息中国反帝怒潮4.参加国: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国操纵国:美、英、日5.主要议题: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太平洋及远东问题6.内容:亚太地区问题:《四国条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首先讨论英日同盟问题(原因:英日结盟的意图是利用日本在远东牵制俄国,但英日同盟却有利于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对美国在远东利益构成威胁,美国决定拆散英日同盟,得到英国的支持)(2)内容:①缔约各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②英日同盟终止(3)影响:①对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了遏制,扫除了在太平洋的称霸障碍②对英:维持了与美日的表面关系,后英日矛盾日渐激化③对日:一方面英日同盟解散,使其扩张野心受到了暂时遏制;另一方面它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又得到了大国的承认,第一次处于与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限制海军军备竞赛问题:《五国海军条约》(1)签订国:美、英、日、法、意(2)内容:分别规定了它们各自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总吨位(3)评价:性质: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格局:美国取得与英平等地位,英海上优势丧失,限制了日本。作用:暂时缓解海军军备竞赛,有利于战后局势相对稳定和战后经济的恢复;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战后和平。中国问题:《九国公约》(1)签订国:美英法日中意荷比葡九国(2)内容: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②规定列强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3)影响:①对日本: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不利于日本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扩张。②对美国: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得到确认,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条件,是美国外交的重要胜利。③对中国: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实质)。7.华盛顿体系的影响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①积极:调整了主要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使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军备得到一定的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消极:该体系下隐含着许多矛盾(美日矛盾、英日矛盾、中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等),埋下了战争祸根。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相同点:①背景:在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世界性会议②过程:会议都是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的,充满矛盾和斗争③结果: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都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条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④作用:新的国际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不同点: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战胜国与战败国媾和美、日为争夺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矛盾尖锐;美、日、英三国开展海军军备竞赛目的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矛盾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内容签订《凡尔赛和约》;签订对奥、保、匈、土和约;讨论建立国际联盟问题《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件》结果形成凡尔赛体系形成华盛顿体系非战公约(1)鲁尔危机:法、比以德国不履行条约义务为借口,在年1月出军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而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而酿成的危机。A背景:法德两国分别为了维护安全和重新崛起,在赔款问题上展开了激烈斗争。B影响:①法德两败俱伤,经济形势恶化②赔款问题主导权落入美、英手中(2)道威斯计划(鲁尔危机的解决)A背景:鲁尔危机使美英获得赔款问题的主动权。B内容: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协助德国复兴经济以及解决德国赔款问题。C影响:①是对《凡尔赛和约》的一次重大调整,由赔款削弱德国变为复兴德国经济再取得赔款。②德国经济得到复兴,法国削弱德国计划受挫,美国在经济上迅速渗透进欧洲(3)《洛迦诺公约》---(欧洲安全问题)A背景:长期对抗导致法、德两败俱伤,两国开始探索和解之路;年2月,德国提出在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结公约,法国表示同意;英国主张促成法德和解。B实质: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重大调整。C影响:a德国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平等国家),该公约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德的紧张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b孕育着新的不稳定因素,使法国的边界安全置于英国和意大利的空头保证之下。使法国在欧洲地位削弱,英国成为欧洲大陆仲裁者,而德国成为最大的赢家。(5)《非战公约》(年)A背景:《洛迦约公约》并未使法国感到安全,转而寻求美国保障,但美不愿卷入法在欧洲的纠纷,建议强国签署多边非战公约。B内容: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纠纷,废弃以战争作为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处理争端和冲突。C影响:①限制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日后审判法西斯战犯的依据。②对二战的发生未能起到实际的制止作用。l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2)具体原因:①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②市场的虚假繁荣,市场供需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③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矛盾,增加了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原因)2.爆发标志与表现: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狂跌,大量股票被抛售;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猛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3.特点:(1)范围特别广(地区从美——世界;部门从金融——工农各部门)(2)持续时间长(~年)(3)破坏性特别大4.影响:(1)经济上“关税战”,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政策。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5.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特点:通过议会选举方式合法上台)(1)原因:①经济危机的影响②《凡尔赛和约》压制③垄断资本家的选择④希特勒的欺骗性宣传(2)建立:①时间:年初②标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3)统治政策政治:实行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经济:国民经济军事化(战争经济体制)军事:积极扩军备战民族政策:极端民族主义文化思想:思想文化专制。(4)影响:①德国走上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道路。②希特勒上台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的形成。6.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原因:①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②年张学良“易帜”后,日本在东北的势力和影响受到很大削弱。③军部确定用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方针,关东军是侵占东北的急先锋。④摆脱危机,转嫁国内矛盾需要(2)影响:①提高了军部在国内的政治地位。年,“二二六”政变后正式建立了法西斯体制。②是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严重挑战,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③日本民众中出现支持战争的狂热。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异同(1)相同点:都利用年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都是受到本国军国主义、封建主义、民族主义的历史传统的影响;国际关系中不利地位的影响(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都极力想打破);统治阶级的支持。(2)不同点:德国是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的道路上台;日本是军部逐渐控制政府,进而掌握政权。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1.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1)起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2)时间:年——年(3)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4)失败原因:①意大利国力强,装备先进,准备充分;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3.西班牙内战(1)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年建立共和国后,打击法西斯势力②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③德意公开武装干涉(目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2)德意法西斯侵占西班牙的原因:夺取西班牙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切断英法与其海外殖民地的联系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把西班牙变成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3)影响:西班牙内战(民主革命)演变成为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导致了西班牙人民阵线共和国的颠覆4.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1)背景:①法西斯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财力、人力资源,占据了许多战略要地,实力大增②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2)原因: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的矛盾日益加剧。有共同的利益需要(3)结盟招牌:反共(原因)(4)过程:年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4)影响: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促成大战爆发走向世界大战绥靖政策(1)含义:又叫“姑息政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2)原因:①一战后英法经济和军事地位的削弱(根本原因)。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兴起“和平主义”思潮。③英法等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④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3)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4)实质:损人利己,祸水东引(利己主义)(5)表现: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制造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最顶峰;二战爆发后(波兰),宣而不战,进行奇怪战争。**美国中立原因:罗斯福新政,忙于经济恢复;孤立主义思潮;一战后流行的和平主义思潮的影响;压制英法、遏制苏联,互相牵制削弱。**苏联的避战自保政策背景: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欧洲战云密布;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苏联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德国提议苏德和解(6)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②增加了苏联对西方大国的不信任,致使了构筑集体安全的落空③导致了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法西斯斗争的失败④英法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及法国的沦亡是英法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慕尼黑阴谋》(1)原因:希特勒提出要求割占苏台德地区;英法企图牺牲小国,祸水东引(2)内容: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没有参加情况下,签署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协议(3)影响: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①德国更加肆无忌惮,侵吞全捷;②增强德国实力,加速侵略扩张步伐;③苏联更不信任英法,与德国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4)实质:维护自身利益,避免与法西斯国家的战争,牺牲弱小国家,将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原因:①英法与苏社会制度矛盾尖锐②《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集体安全落空(2)目的: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德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3)时间:年8月(4)内容:双方互不侵略对方,并划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5)后果影响:①对苏联:赢得备战的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实质上是绥靖政策,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一定程度上麻痹了苏联,使其未作充分的战前准备②对德国: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①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空前尖锐。②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③主要原因:—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④具体原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各国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失利1.全面爆发——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年9月)2.波兰溃败原因:①德国闪电战,军事力量强大,准备充分②波军武器装备陈旧,战术落后;孤军奋战③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④苏联趁火打劫,占领波兰东部地区3.法国溃败(年6月22日)原因:(1)内部原因: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军事思想保守;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落后,战争过程中军事指挥失当;一战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巨大灾难使和平主义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法国自上而下忽视国防建设。(2)外部原因:德国准备充分,战术先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意大利趁火打劫。4.敦刻尔克撤退:年5月底6月初,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5.不列颠之战(年7月—10月)A.原因:德军西线进攻,宣告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丘吉尔拒绝希特勒的劝降。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空袭英国本土。英国进行坚决反击。B.结果:希特勒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鼓舞了反法西斯军民的斗志。(英国胜利原因:①英国政府抵抗政策坚决;军民英勇抗战,士气高昂;军事设施先进;本土作战,岛国易守难攻;②德国是他国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C.影响:①迫使德军回头对付苏联,从而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②为后来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提供根据地;③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④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而与英国结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1.苏德战争①原因: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决定性的步骤;德国为挑起二战作了充分的准备;年9月签订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希特勒控制了欧洲14个国家和地区,占有强大的军事资源。②性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③影响:a.苏联——初期失利(德:经济军事强大,准备充分,采用闪电战术;苏联:①战略战术失误:对德国进攻估计错误,战备迟缓;防御性战略思想不当。②肃反运动使苏军战斗力削弱。),遭受巨大损失,但顶住了德军压力。b.德国——陷入两线作战境地,加速了自己的失败。c.对战局——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的扩大;美英调整对苏政策,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⑴背景:①和平主义盛行,美国放松对日本警惕;②美国实行战略物资禁运,刺痛日本经济;③情报工作出现了重大的疏忽和大的误判;④珍珠港地方当局在临战前的疏忽和失误;⑤日本发动战争建立世界霸权的既定方针⑵时间: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⑶影响:①对美:损失重大,对日宣战②战术上暂时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为失败埋下祸根。③对亚太: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④对整个战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⒊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⑴原因:①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构成威胁。②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促进⑵目的: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⑶过程:①年,美国修改《中立法》——美政策的重大转变②年,美国通过《租借法》——经济基础③苏德战争后,美英《大西洋宪章》——政治基础④年元旦,26国《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形成⑷性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⑸意义:①团结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宗教信抑的国家,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②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③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1.莫斯科战役⑴时间:年9月底-------第二年初⑵结果:苏军取得了莫斯科战役的胜利⑶胜利原因:①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②苏联从东部大量增援部队③天气严寒,德军缺乏御寒设备⑷影响:①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破产。②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2.斯大林格勒战役⑴原因:①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中心、南部粮仓。②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③莫斯科战役后德军无力全线进攻⑵时间:年7月-----年2月结果: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3)胜利原因:①苏联守军进行殊死抵抗②巷战不利于德军先进武器作用的发挥③天气严寒④德军后援困难⑤苏军采用了正确的战备战术(4)影响:①苏德战场的转折点;②鼓舞世界各国人民,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3.中途岛战役⑴原因:①美太平洋舰队的航母仍对日构成威胁②诱出美国舰队加以歼灭⑵时间:年6月⑶结果:美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重大胜利,日军损失惨重⑷胜利原因:①战前截获日军电码,察觉日本作战计划,提前准备②日兵力分散,战术陈旧,错失战机⑸影响:美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4.阿拉曼战役⑴时间:年秋⑵结果:德意军队大败,被迫西撤⑶胜利原因:①德意战线过长,给养困难;②英军给养充分,兵力优势⑷影响: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对二战形势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转折:中途岛海战(.6)、斯大林格勒战役(.7)、阿拉曼战役(.10)反攻:瓜岛战役(.8)、阿拉曼战役(.10)、斯大林格勒(.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瓜岛战役:年,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率先反攻,攻占瓜岛,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到年初,收复了马岛和菲律宾,日军的海空主力基本被消灭。这标志着太平洋战场局势转折的完成。2.意大利投降: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登陆,东西夹击德意军队。年5月,25万德意军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为盟军从南路反攻欧洲大陆准备了基地和跳板。7月,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的崩溃,标志着三国轴心瓦解的开始。3.库尔斯克会战: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标志着苏德战场转折的完成。4.诺曼底登陆:年,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事件,成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战。从此法西斯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5.开罗会议(1)时间:年冬参加者:美、英、中(2)内容:声明盟国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无条件投降;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3)意义:协同了三国对日作战;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承认6.德黑兰会议(1)时间:年11月(2)参加者:苏、美、英(3)内容:决定在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4)意义(目的):协同三国对德作战;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7.雅尔塔会议(1)时间:年2月(2)参加者:苏、美、英(3)内容:①处置德国(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战后德国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实现德国民主化);②战后成立联合国(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③苏联有条件对日作战(大国强权政治的丑恶表现)(4)意义:实际上划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确立战后的世界两极格局;实质是美苏安排战后世界,两分天下8.波茨坦会议(1)时间:年夏参加者:苏、美、英目的:敦促日本尽快无条件投降,明确日本法西斯承担的责任(2)背景:德国已无条件投降,日本在中国、太平洋战场即将失败(3)内容:①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②以中、美、英名义发表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③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4)意义:加速了日本的灭亡;从国际法角度确定日本侵略性质;有利于清算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9.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意义A.战争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B.伟大意义:1)给世界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2)人类理性进一步张扬,民主、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促进联合国诞生2)改变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两个世界一流大国,西欧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3)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4)推动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0.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于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人民与政府调动一切资源共同进行反法西斯战争。(2)各大国召开一系列会议,协调行动,加强政治上的团结。(3)各方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如第二战场的开辟、苏军进入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等。(4)苏联、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同点⑴原因:①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策源地和发起国。③都是帝国主义或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的结果。⑵结果:德国都以失败而告终,并都受到了制裁。⑶影响:①都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都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重大打击;③战后都确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和格局;④都削弱了英、法等欧洲国家,美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最大受益者。不同点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除了资本主义体系,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目的交战双方都是为了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专政。后果和影响打垮俄、德、奥、土四大帝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打垮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1)一战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②中国被迫卷入战争,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③在战争中,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④作为战胜国,中国出席了由英法美操纵的巴黎和会,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五四运动。⑤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倡导通过了《九国公约》,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2)二战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抗击法西斯,也是最后一个获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国家,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②二战后期,中国参加了开罗会议,并签署了《开罗宣言》,宣告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中国抗日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同时抗战的胜利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二战后,作为重要的战胜国参与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对日本的审判,伸张了正义,为国际和平做出了贡献。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不同点建立基础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建立在美苏两大国力量均势的基础之上调整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大国意图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相同点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的基础上建立的;②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③都体现了大国意志,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④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20世纪国际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第一次: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是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了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等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第三次: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级格局的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四、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突出了美苏两个大国的作用,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一)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1.背景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为“冷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美苏均势局面的形成:战后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元气大伤;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加之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苏渐成均势格局。③矛盾激化: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冷战”。2.序幕: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3.特征①二战后美苏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②在美苏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局部热战并未避免;③双方争夺重点在欧洲;4.表现(1)政治①年3月,美国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②年9月,苏联组织成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来应对。(2)经济②年1月,苏联组织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①从年起,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3)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年5月,苏联组织成立华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5.影响:(1)消极影响: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②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使世界长期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③但局部热战不可避免造成一些国家的分裂和领土纠纷④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⑤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立。(2)积极影响: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二)美苏争霸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的美苏关系(1)特征:缓和与紧张并存;重点在欧洲,战略优势在美国;形成核均势下的“恐怖和平”。(2)表现:缓和——年赫鲁晓夫访美,举行戴维营会议;紧张------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2.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关系(1)特征: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2)表现:缓和——年尼克松访苏;年“欧安会”召开;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紧张------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3.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1)特征:美苏对抗到第二次“缓和”;苏联转攻为守直至解体,两极格局结束。(2)表现:缓和——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紧张------年,里根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年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点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下载页面』觉得不错,那就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吧!爱你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bhjb/5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进化吧亚古兽燃烧到世界尽头
- 下一篇文章: 圣诞去哪儿不担心不管你是否有安排都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