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要变了,逮螃蟹的好时辰要来了,和女儿一起来个郑重其事的海捕仪式。(陈惊鸿/图)

杨鹏

责任编辑

杨嘉敏

本文授权转载自《南方周末》

极限运动发源地新西兰(以下使用华人对该国的俗称“纽村”)作为一个“远离所有地方”的国家,“好寂寞”是肯定的了。单调简单的生活,加上纯净的“好山好水”,使得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去户外“找乐子”。

记得女儿刚刚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下午去接她的时候发现所有孩子都在幼儿园背面的山上疯玩儿,他们大部分还光着脚。幼儿园长Ann看到老杨我满脸不解,笑着和我说:“别担心,这里的小孩子都是这么长大的。新西兰是个又小又无聊的国家,所以只能去户外‘野’(Wild)起来。”

头一次听人说自己国家的人是过着“野”生活,带着满脑子问号回到家,我把“NewZealand”和“Wild”输入“谷歌先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没错,这确实是个很“野”的国家。按照维基百科年的记录,新西兰全国人口有近万,比中国排名倒数第三的青海省还要少。纽村国土面积26.8万平方公里,和英国差不多,在中国可以排在云南之后列各省面积的“第十名”。它的人口密度只有18人/每平方公里,列在全世界第位(倒数第十二)。它曾经是一个发达国家,但是工业并不发达,第一大产业是乳业(占GDP的9%),第二大产业是旅游业(只占GDP的2%),其他产业就全在“长尾”里面了。

不用走远,惠灵顿周围都是风景优美的步道。(杨鹏/图)

这里没有什么工业,几乎所有的制造业产品都需要进口,它离全球除澳大利亚以外的主要大洲都超过1万公里。看了上面的这些数字后,我在想:这个国家有着这么少的人口,相对这么大的国土,什么工业都不发展,生活用品又这么昂贵,他们除了“糊口的工作”以外,每天都在做什么?

细细搜索一下才发现,人类到目前为止的一些主要的极限运动原来都是新西兰人发明的:蹦极、无动力滑翔伞、悬崖跳伞、深谷秋千、高空跳伞、高山自由式滑雪……英国BBC电视台专门为新西兰的极限运动做了一部纪录片,洋洋洒洒地拉出来一个长长的单子,最后还不忘记补一句老式的英国式的调侃:全世界比基本生活无聊指数,肯定是没有人可以和新西兰人比了,也只有这些人才能创造出这么多的极限运动方式来。所以,在这里长住的话,指望在日常的都市生活里找到“足够”的乐趣应该是很难的,没有什么豪华的商场和奢侈品商店,没有几个高档的酒店和米其林餐厅,到了周日全城的商店和餐馆基本都关门,老杨一家只能和大家一样,在野外找乐趣了。

鲍鱼、贻贝、螃蟹

我们一家成了海捕高手

我们一家的“野”生活是从大海里开始的。惠灵顿是个大海湾,漫长的海岸线和纯净的海水,孕育了无数美味的海产品。政府在个人捕捞海产方面非常宽容,只要控制数量和尺寸,每个人都可以去捞。最容易抓的海产就是超市里最便宜的贻贝(Mussel),退潮的时候找到海草丰美的浅水区走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住在“大坡家”的时候,我们碰到暖和的周末都会驱车前往不远的玛卡拉海滩(MakaraBeach),一起享受温暖的海水和搜寻贻贝。小妞儿是逮贻贝的高手,每次都能从已经被我“扫荡”过的水域找到大个的贻贝出来。所以,每到这个“游戏”的后半场,我也索性把所有“找贝壳”的任务交给了小妞儿,我自己则爽爽地在平静的海湾里畅游,无拘无束地享受一个温暖的下午。回到家后,把小妞儿的收获放在锅里简单地用葡萄酒烹熟后,下炒锅和煮好的意大利面烩一下,用不了半小时,几盘喷香的家常“海鲜意面”就出锅啦,一个理想的下午就这样以美味的晚餐结束。

“野”了一下午,换来一锅法式焗贻贝。(杨鹏/图)

大海的馈赠当然远不止这些,人气最高的美味之一是这里的特产“黑金鲍鱼”。住在“小河的家”的时候,沿着海岸线往南开,到了最尽头后再步行走进去一些,就是逮鲍鱼的“胜地”了。

这里在岩石上随处可见的鲍鱼是不允许抓的,因为这些鲍鱼仔太小了(其实也有半个手掌那么大了)。退潮的时候,撸起裤脚走到海水刚没过膝盖的地方,可以在岩石的下面摸出巴掌大的鲍鱼,这时候一定要眼疾手快,等到鲍鱼意识到危险抓紧了岩壁,就很难不用工具徒手拽下来了。

小妞儿第一次看到这么大个的鲍鱼的时候,激动地欢呼起来,看着厚厚的鲍鱼肉,我也忍不住想立刻咬上一口。印象中,政府规定一个人一次只能抓十只鲍鱼,事实上我们根本不会抓那么多,因为鲍鱼个头太大了,一时间根本吃不了那么多,一般有几个就够我们一家人吃一个星期了。

鲍鱼的做法有很多,新鲜的鲍鱼可以直接吃刺身、蒜蓉蒸鲍鱼、蛋羹,吃不了的鲍鱼肉后来会红烧、煲汤,有时候我们还用鲍鱼肉来涮火锅和包饺子。每次和爸妈视频说起这个来,他们还不住地埋怨我这样“草率地”吃鲍鱼太浪费了。

还有一种很好抓的海味就是螃蟹了,不过需要有比较好的工具。

老杨一来到惠村(华人对惠灵顿的俗称)就跑到附近的渔具店买了一个超大的螃蟹笼子,提前在超市买好最便宜的鸡骨头架子露天放着,因为螃蟹们就喜欢这种臭臭的肉。“天时”非常重要,需要提前在Metservice上查好潮汐变化的时间点,提前半小时带好笼子和“臭肉”就可以出发啦。

逮螃蟹实在是个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活儿,把已经很臭的鸡骨架扔进笼子里面,扎好口,绑上绳子直接扔到海里就可以了。螃蟹们闻到臭肉会主动顺着笼子的缝隙爬进去的,当然,进去后它们就很难出去了。我们一般会把笼子扔下去绑好,就跑到旁边的咖啡馆里发呆,过上两个小时,就可以去收网。

拜惠村的“龙王爷”所赐,只要潮汐时间对得准确,总是收获颇丰的,有的螃蟹还会有盘子那么大,这些都是清蒸蟹和香辣蟹的理想食材。

逮螃蟹不是技术活,收获丰富。(杨鹏/图)

如果要钓鱼的话,投资就要大一些了,除了基本的渔具外,有的人还会置办上一条船,出海去钓那种十几公斤的蓝斑鱼(BlueCod)。还有人钟爱大龙虾,买了最贵的潜水服忍着冰冷的海水下去抓,更有甚者专门买了小潜艇去逮龙虾。

徒步可以满足酷爱美食的胃和八卦的心纽村海里的物产颇丰,但是海水却是很冷,我这样“伪潜水爱好者”是没那个勇气像本地人一样尝试潜水和冲浪之类的海上运动。不过,历史上的火山喷发给新西兰的这两个岛带来了很多山地,我们所在的惠灵顿本身就是一个群山环抱的海湾城市,从我家驱车5分钟就能够找到世界顶级的步道,因此,这里自然而然地成了户外爱好者的天堂。在北京,周末找到一个山都要开车走上个把小时,相比而言,在这里周末出去徒步的时间成本太低了。

指环王步道上的精灵村标识。(杨鹏/图)

在这里,一定要提一下我们惠村华人的“走路群”——里面一群爱徒步的人。

平时老杨在工作中接触的大多是本地IT圈子及政府圈子里面的人,到了周末大家一起“走路”的时候,身边的人变成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户外“同好”。群主彭老师和曙光是两个很负责自律的人,每到周六就会把第二天早上徒步的地点和路线发在群里,里面还贴心地放上了谷歌地图的链接。群主的路线设计也是很“讲究”的,每次选择的徒步路线都是正好3小时左右,早上9点出发正好午饭前可以走到终点,达到了健身的目的,又不至于走得太累或者影响到大家的午饭时间。

走路群的很多人都是烹饪达人,也很喜欢周末徒步的时候分享给大家吃,又给老杨添了一重周日不睡懒觉的动力。这里有一些老移民,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20多年前来到惠村的,加上我又是一个对过去故事非常好奇的人,因此,他们的故事也成了徒步过程中的主要话题,这也算是来走路的一大福利了。

徒步还能偶遇小海狮。(杨鹏/图)

离开纽村快两年了,我对每个周日走过的那些风景也慢慢地淡忘了,只是记得每次走到山顶都可以俯瞰惠灵顿海湾,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南岛的雪山。留在记忆里的反而是徒步群友他们每次带来的美味家常菜,还有路上讲的那些八卦故事,看来对于老杨来说,强壮的身体重要,喜好美食的胃和八卦又好奇的心还是更重要啊!

往期文章

小时候的土味晨光,你也变了!面对垃圾分类的灵魂拷问,比起收破烂的大爷你更需要它们七年进口量增长一千倍,“中产之光”牛油果为什么这么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zqxz/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