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在战争中照顾的英国,最后仍希望
二战为盟军保存大量有生力量的一次行动自然要数敦刻尔克大撤退,这也是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一次撤退行动。但是在这次撤退前三天,德军的装甲师团已经抵达滩边15公里的地方,随时可以发起进攻。再者德军的轰炸空军也可以随时出击,对于敦刻尔克这么一个没有任何掩体的开阔地带来说,盟军又没有一些有效的防空武器,只有被狂轰滥炸的份。但此时,德军却选择诡异的停滞,在后世甚至不乏有人猜测此时的希特勒应该是被人附体,特意放过盟军一条生路。这种无稽之谈当然不会有人相信,然而希特勒确实在当时让所有军队都按兵不动,使盟军获得这最宝贵的三天。这主要是因为希特勒本人对于战后世界格局的构想,其实截止到这会儿,德国并没有将英国纳入战争范围之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希望英国保持孤悬海外的策略。在其自传中,希特勒明确表示最终目标是俄国肥沃的领土,而在此之前最先解决的就是世仇法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一战后法国提出的种种条款对于德国来说几乎是无法接受,喘不上气的。所以对法国的仇恨,不仅仅是希特勒一人,而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仇恨。但是对于英国,希特勒却有着近乎于崇拜的狂热,这使得从始至终都抱着一种天然盟友的倾向。直到大不列颠空战时,被打醒的希特勒才认识到英国是坚定地站在反法西斯同盟中。但希特勒仍然不选择与英国进行不死不休的战争,在其海军元帅雷德尔认为应该暂缓对苏联的进攻,先集中力量打击英国的殖民地,使其对后勤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方案时,遭到拒绝。而且随后希特勒放弃《海狮计划》,对英国采取轰炸手段。双方由此展开激烈的空战,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以英国皇家空军损失惨重的代价下换取胜利。而对比德国空军在这场战役中损耗的有生力量更是巨大,导致在此后的任务中往往呈现一种后继乏力的态势。在缺乏绝对制空权的优势下,再加上美国搅进战局,德国的节节败退也在情理之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zqxz/12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带娃刚从珠海长隆回来,我太太太后悔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