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战术时,总会看到三个让人困惑不已的疑点,那就是:

1.德国为什么在敦刻尔克放了英法联军一条生路?

2.德国为什么在英国奄奄一息时突然调转枪口转向东方?

3.进军苏联的德军为什么在侦察部队已经深入到莫斯科郊区时突然南下进攻基辅?

关于上面三个问题,我在从敦刻尔克到“海狮计划”,看德国法西斯心中的“理想欧洲”一篇中已经分析了第一个,今天这篇试图解开第二个疑点。

希特勒的调转枪口,不是灵机一动的拍脑门决定,而是面对生命线被卡住的威胁的不得不先发制人的战略手段。其中的参赛方是德国和苏联,背后还有英国、美国和意大利。两位主要演员就好像是《三体》中的地球人与三体人一样,进行了一场“猜疑链”的战争。是黑格尔的世界观让希特勒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正是这种使命的最终表现。下面回到正题,希特勒为什么要突然转向东方?且听我慢慢道来。

01工业战争的驱动力

在人类的历史中,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长期以来以动物作为驱动力一直是战争中普遍存在的,期间夹杂着将机械应用于战争和将化学应用于战争,只是对作战手段和战争效果的有力补充。事实上直到19世纪,动物作为驱动力始终是战场上的主流。年开始的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通过铁路,用以煤作为燃料的火车进行运输,使得军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加。

小毛奇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军队在小毛奇将军的带领下将工业战争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依靠德国国内的铁路网,德国对抗几乎是全世界的联军。年,在法国亚眠,英国用地面坦克和空中侦察机进行联合作战,击败了德国。这是一种新兴的战争模式,显露了使用柴油发动机的燃料力量的革命可能性。当时只有少数几个军人发现了这种可能性,其中之一就是在这场战争中默默无闻的德国士兵希特勒下士。

希特勒明白,一种新的作战模式即将开始,传统的使用煤作为燃料的驱动力必将让位于使用石油工业品作为燃料。只要大胆并大量的使用石油工业品,即使是一个小国,也有称霸世界的勇气与能力。

02围绕石油的战争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全世界90%的石油控制在英国和美国手里,而且运输这些石油的水路也同样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德国在入侵波兰后,世界对德国进行了禁运。从这个角度说,德国的后续一切作战模式其实和日本偷袭珍珠港一样——要获得被英美控制的石油。

在当时,德国国内的炼油厂数量很少,不足以满足德国军队的大规模使用。而整个欧洲大陆只有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英国和法国在德国发动“西方战役”之前一直大肆向罗马尼亚购买石油,导致在年1月,英法两国购买了超过36万吨石油,而德国仅仅获得了1万吨。

巨大的反差让希特勒非常愤怒,从年1月到年4月,德国在巴尔干半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进攻南斯拉夫,进攻希腊,都是在保卫德国在普洛耶什蒂油田的石油供应,迫使罗马尼亚倒向德国。

但是,普洛耶什蒂油田在位置上其实距离苏联更近。当时的苏联边境距离油田是公里的大平原,而从德国到油田有近公里的距离,中间还隔着一座喀尔巴阡山。

如果说德国的军队是对苏联的一种威胁的话,苏联如此靠近德国当时唯一的一座大油田,也是悬在德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其实是一种《三体》中的威慑平衡,年的德国和苏联,就如同小说中的地球人和三体人一样,双方维持着脆弱的和平,任何一方的轻举妄动,都会给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03为什么要制定“巴巴罗萨计划”

年6月,就在德国击败了法国,追击逃跑的盟军到海峡边缘的时候,苏联入侵了比萨拉比亚,就是现在的摩尔多瓦。这是一块在德涅斯特河、普鲁特河、多瑙河和黑海之间的土地,历史上在俄国和罗马尼亚之间几易其手,年被明确归给罗马尼亚。

苏联入侵比萨拉比亚示意图

苏联的入侵,其锋芒实际上已经触到了普洛耶什蒂的油田。希特勒在对英国进行轰炸期间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多瑙河的下游,他与法国维希政府讲和,将24个师调到东线去保卫油田,这一军事行动导致了罗马尼亚彻底倒向德国。但上面提到的“脆弱平衡”确实被打破了。

希特勒认为,必须要制止苏联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即使双方都是善意的,但希特勒不知道斯大林是善意的,也不知道斯大林知道自己是善意的。。。明白吧,又回到《三体》,这还是一个“猜疑链”,既然如此,那么只有先发制人。

“猜疑链”示意图

年7月,希特勒命令约德尔将军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时间本来预定在年年底或者年春,但是因为后来德国在巴尔干半岛进行了军事行动,这个计划被推迟到年6月22日。

约德尔

04推迟“巴巴罗萨计划”的巴尔干半岛行动

确切说引发巴尔干半岛局势变动的因素是德国那个纸糊的盟友——意大利。

年夏天,墨索里尼趁英国收缩时下令进攻埃及,10月,他又下令进攻希腊。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意大利在希腊大败,意军以度假的心态愉快的投降。到了年1月,美国密使威廉·多诺万上校秘密访问萨拉热窝,让准备倒向轴心国的南斯拉夫选择加入同盟国。这件事,加上之前希腊击败了意大利,让巴尔干半岛上德国的盟友保加利亚蠢蠢欲动起来,它向罗马尼亚提出领土要求。

美国多诺万上校

德国迅速的摧毁了南斯拉夫,这被希特勒称为是“惩罚行动”,德国空军在4月6日轰炸了萨拉热窝,随后用了11天征服了南斯拉夫,并将它解体,几个盟友瓜分了这片土地。同时德国威胁了保加利亚,借道进攻希腊,这其实仍可以看成是保卫油田的战略安排。

但是,德国的巴尔干半岛军事行动让原本预定在年春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了6-8周。春天损失的6-8周时间要在秋冬时节弥补过来,而那时的苏联,已经是冰天雪地了。

05“巴巴罗萨计划”的核心

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兹说:“如果我们要通过战胜其中之一而战胜全部敌人,那么就必须以打败这个敌人作为战争的目标,因为在这个敌人身上我们打击的是整个战争的共同重心。”

克劳塞维兹

这就是简单明了的“进攻敌人的心脏”的战争理论。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来说,无论从长远角度看,还是目前的燃眉之急,真正的敌人就是苏联。进攻苏联,目的是控制大量的人口和近乎无限的自然资源,这是对心脏的真正打击。

苏联当时是英国的信心,年年底,苏联挺进到距离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外围,随时都可以卡住德国命运的咽喉,取得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它在正对着德国和被德国征服的波兰领土的边境,集结了三百多万兵士。莫洛托夫在年11月提出,苏联要求在达达尼尔海峡,在保加利亚,在芬兰自由行动。

希特勒认为撇开被打垮的无用的英国,趁自己力量最强的时候,以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来实现自己的整个历史目标。巴巴罗沙就是解决的方法:即一条战线的拿破仑式的冲击,而不是开展真正的两条战线的战争。

年6月22日前夜,希特勒在一封给墨索里尼的信里,坦率而雄辩的表明:“苏联和英国,都对这个被长期战争压垮的欧洲感兴趣,在这两国的背后站着美国,怂恿它们往前。因此,我长期地苦苦思索之后,最后决定,在绳索没有拉紧之前就把它割断。”

06希特勒的战略全景

希特勒的世界观包含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甚至可以说是黑格尔的世界观。

黑格尔认为,国家、民族、文化,在历史上都有它们各自的周期。它们兴起,它们消失,没有永恒不变的。但是在每一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领导,由它发号施令,是世界的霸主。在这个世界主权的承袭中,人们认识到历史的主宰,是世界精神的进化意志。于是,历史的主宰在那些世界历史人物的意志中得到了体现,像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都把他们的国家引向世界帝国。平常的道德不能应用于这种人的行为,因为是他们创造了每个时代道德的新形式和新主题。

这种黑格尔的世界观,严重影响了希特勒,他的《我的奋斗》可以认为是描述德国将成为新的国家引向世界帝国。任何反对德国扩张的障碍,都被认为是陈旧观念对新兴领导的阻挠,所以一定要大力消除。

在希特勒的方案中,进攻苏联,是德国走向主宰世界的大门。苏联是德国的印度,应该按照英国的方式来征服它,开发它。德国有这样的意志,这样的力量,这样的使命。德国只缺乏粮食,缺乏生存的空间,缺乏石油。这些东西,它都要去取得。这是德国命中注定的发展趋势,也是他本人最大的历史使命。

年6月22日,德国士兵越过布列斯特边境线,进攻苏联,“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展开。德国士兵个个都充满自信与乐观,认为可以在当年12月结束战争,然后回到德国去过圣诞节。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命运把希特勒和整个德国引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本文系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盗贴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zqxz/1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