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pf/a_8812944.html

在希特勒对美国宣战演讲中他曾这样说:

每个月我都更加确信,苏联计划统治和消灭整个欧洲。”

不管是他个人自传,还是从二战时德国舆论宣传来看,“苏德必有一战”这似乎已成了人尽皆知的共识。那既然非打不可,苏联为何不先发制人?

在德军入侵西欧之际,从中线悄悄捅上一刀,不仅能把二战扼杀在萌芽中,还能斩获东欧更多的利益。

示意图

一举两得的事,斯大林为何不这么做?

斯大林的一次重大误判

年中旬,在德军对西欧发起雷霆攻势之际,东线却成为巨大的缺口。当时希特勒部署了约00万部队进军西线,陆军79个能打师全部出动,还额外拉出来14个训练不足师去凑数;德国空军更是倾巢出动,这导致东线的防御变得岌岌可危。一旦苏军从东线发起进攻,除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所划分的那几个缓冲国,能短暂延缓苏军脚步之外,德国几乎没有其他手段能抵挡苏联的进攻!这么好的进攻条件斯大林却按兵不动,他到底在想什么?

是他不敢吗?当然不是!斯大林他在暗渡陈仓、等待时机。

斯大林的意图

在二战之前的欧洲,主要分为三股势力,德意、苏联还有英法。德国夹在中间,对东西两方都构成威胁。

二战欧洲形势图

面对德三庞大的军力,两方都非常忌惮。英法绥静,希望祸水东引,让苏德掐架;苏联自然也希望祸水西引,让英法德互掐,彼此削弱,然后渔翁得利。基于这个原则,苏联在二战前和各方分别谈判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年6月21日,英法与苏联在莫斯科的谈判,虽然结果是谈崩了,但斯大林曾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要求,即:一旦爆发与德国的战争,英法三国将相互提供军事帮助,以及对德国接壤的任何国家进行援助,包括波罗的海三国以及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希腊。

示意图

还特别强调了一点“苏联军队要能够进入罗马尼亚和波兰,并满足波罗的海三国的安全要求”注意是“军队要能够进入这些国家”对苏联来说《苏联互不侵犯条约》存在的意义就是斯大林担心“第三个五年计划”尚未实现,国内水平不足以直接对抗德国,所以选择避战。苏德双方在这些国家建立了共享缓冲带,除驻留少量部队费外,各自不在驻军,从而将双方军队隔离开,避免直接对撞发生战争。

但斯大林竟然希望把部队驻扎在此,表明他本意上也否认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存在意义,换言之,斯大林做好了对德国发动攻击预期的心理准备。这一点得到来自苏联内部另一种声音的肯定,那就是被称为“苏联教父”的托洛茨基。向在英法谈判后直言:

苏联将在第三帝国卷入冲突,重新划分世界之际,以集全部力量向德国边境挺进。”

另外托洛茨基还预测:年秋,德国将入侵波兰、年秋将入侵苏联。他的预言被一一验证,证明他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苏联已经准备好进攻了!

事实上,和托洛茨基预测的结果十分吻合,就在德国征服波兰,准备闪击欧洲之际,苏联也在同样快速筹备对德作战的攻势。这一切就像是配合英法两线夹击德国一样。

首先,在年月12日苏芬战争结束不久,梅列茨科夫元帅就下令拆除苏联西部边境的安全区。这些安全区是用来抵御纳粹进攻的重要工事,苏联竟然要拆掉,并且梅列茨科夫下令让军队向边境移动,把重要的战略物资、生产线移向边疆地区,还在西部疯狂修建机场和公路。这一通操作和后来德军筹备入侵苏联过程的高度类似,很难让人不怀疑苏联是否真的打算配合英法夹击德国。

另外,苏联边境驻扎了实力超越常规站队的“NKVD作战部队”,仅仅罗马尼亚边境上,就驻扎了约10万NKVD部队,如果结合整个寇松线防御情况,NKVD部队总数更是大到不可估算。而且这些部队距离德国非常近。例如F·M·马扎林上校指挥的第四个NKVD师位于罗马尼亚边境,而该师第57个NKVD团的分队则直接驻扎在边境桥梁上,只需要步行数十公里,即可切断德国与罗马尼亚油田的联系纽带。

类似的还有布雷斯特-利托夫斯克要塞驻军,拉瓦-罗斯卡亚地区驻军。只要一声令下,他们可以从多个方向穿越缓冲带,直抵德国边境。更匪夷所思的是,NKVD部队是保密的,不被苏联官方计入总数。这意味着,即便是德国情报组织也很难知晓这个力量的存在。

苏联为什么要在边境秘密集结这样一支大军?我想您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更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苏联甚至做好了一招让第三帝国窒息的准备,斯大林创建多瑙河舰队和平斯克舰队,这是两支攻击性舰队,其中多瑙河舰队拥有包括约70艘内河军舰和水警轮,战斗机空军的分队、防空炮和岸炮,只需要离开海军基地,向上游移动10公里,就能摧毁Chrnavada切尔纳沃德的战略桥梁,瞬间把普落耶什蒂到康斯坦扎的石油切断。如果在往上流公里,就能彻底封闭掉所有的石油通道。

上述苏联的一切准备,都表明他已经做好了对德进攻的准备,但不是主动进攻。这和希特勒宣传的所谓“苏联入侵整个欧洲”不同,斯大林这些准备更像是配合英法对德夹击的一次准备。如果没有英法配合,苏联很可能陷入和德国单挑的窘境。届时英法在搞一场“静作战”,冷眼旁观,就像波兰待遇一样,对苏联来说风险太大,所以斯大林只能观望西线的战斗情况,待他们互相打个精疲力竭再出手。

苏联的严重误判

计划是完美的,但结果非常失望。到年中旬,德军打响闪击西欧的战斗之后,斯大林做出了严重的误判。

首先他错误估计了战斗时间,他以为英法德鏖战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实际上战斗一个月多点就结束了。当法国与德国签署停战投降协议之际,斯大林就慌了。法国被秒杀了,德国很可能将下一个目标瞄向自己,所以他匆忙命令NKVD部队在法国投降五天后不到,就匆忙占领了罗马尼亚的贝萨拉比亚。为什么占这里呢?这里是切断罗马尼亚石油

示意图

攻占德国能源心脏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关键要地!但这时候占领为时已晚,不可能改变西线的战况了。想象中的两线牵制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且此举不仅惊动希特勒,也让苏联的战略意图完全暴露。为什么大量德国士兵在占领巴黎,修养不到一周之后就匆匆调回德国?原因就在这里。

斯大林等于把希特勒注意力成功吸引到苏联身上,然而希特勒并没有表现出反击苏联的意图,反而主动让步,承认了苏联的波罗的海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的贝萨拉比亚势力范围。并转头对英国发起不列颠空战,登陆英国作战的“海狮计划”也被提上日程。然而此刻对苏联来说,德国的让步根本无足轻重,因为英国一旦沦陷,苏联势必成为下一目标,这是毫无疑问的。

于是斯大林年7月7日,火速发给南方阵线司令部一份报告:

鉴于我们需要贝萨拉比亚领土作为发动进攻的跳板,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扣押贝萨拉比亚!”

此刻,苏联面临重大选择,是要从贝萨拉比亚进军普洛耶什蒂,一举干掉德国能源心脏,给二战按下暂停键呢?还是按兵不动?静观英德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斯大林再次误判局势,选择了静观,而实际上,希特勒早已看透苏联的意图。

示意图

他非常清楚与英国鏖战只会把美国过早地拖入战争,眼下应该把目光投向苏联,于是他紧急叫停不列颠空战,并终止海狮行动,最终让苏联错失提前结束二战所有机会。

总的来看,斯大林两次误判给了德军在西线稳定发挥的机会,所以让苏联在年中旬未能有效配合英法遏制德军,招致了日后爆发的人类现代史上最惨烈的苏德战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zqxz/1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