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苏德战争打响,德军刚开始是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可仅仅过去三个月,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的闪击战突然就不灵了,不仅闪击战创始人古德里安率先提出打不下去,要更改进攻命令,最终德军统帅部也不得不把中央集团军群主力撤退到了勒热夫方向。是什么原因让德军知难而退?战前德军对莫斯科的气候影响有没有作必要的准备呢?

首先,闪击苏联的想法超前保障滞后,巴巴罗萨计划有漏洞。

在人们意识里,德军闪击苏联是板上钉钉的事,似乎在所难免。实际上,这件事也不是一点余地没有,是英苏没有形成共识,让德军统帅部提前了作战行动。

如果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双方相互利用结果的话,那么,苏联在年的一系列举动,就加剧了德军进攻的步伐。从战后分析情况能看出,当德军年9月1日开始进攻波兰时,苏联也紧随着拿到了波兰东部领土;年6月当德国与英法打得不可开交时,苏联也在与芬兰和罗马尼亚展开领土之战。

虽然苏德之间都存在相互提防的问题,但苏联的做法放在明面上,而德国却是在暗地里准备。本来,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德军都在做全面进攻英伦三岛的准备,“海狮计划”也箭在弦上。但是,德军统帅部却秘密召集了一个创作班子,专门在研究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

德军为什么在没有解决英伦三岛问题之前,就这么急匆匆地要进攻苏联呢?原来事出有因。一方面,如果苏联在年上半年稳定了苏芬防线,又控制住了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再想闪击苏联难度就大了,不仅这两个国家是德国最先拉拢的对象,也是巴巴罗萨行动最可靠的两支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年2到4月,另外两件大事加速了进攻苏联的部署。虽然巴巴罗萨行动的命令是年12月18日签发的,但德军统帅部还在保卢斯的指挥下在不断完善。不过,年初,意大利军队在北非让英军第8集团军打得喘不过气来,德军只得派出两个装甲师让隆美尔带队去救急;到3月份,巴尔干地区的南斯拉夫和希腊又在英国支持下,公开反对德国,巴尔干问题不解决好,进攻苏联就会腹背受敌。

从苏联在西部边境陈兵百万到“海狮行动”无功而返,德军害怕英苏真正形成同盟关系,所以用一部分兵力在北非和对英伦三岛牵制作战,主要兵力集中进攻苏联,这样就可造成英苏你指望我、我指望你相互依赖的局面。

但是,直到巴巴罗萨行动展开,德军并没有准备好,起码在装甲坦克的保障准备上是不充分的。先不说年底,当古德里安接到命令要满足4支装甲集群的装备要求时,他不得不将缴获的英法坦克拿来凑数,勉强完成了第一波进攻所需的坦克数量。而就德军闪击苏联的辆坦克能否适应苏联的道路来说,只有辆是履带式装备,其它全部都是轮式车辆,客观上讲,遭遇苏联的泥泞道路,这些轮式车辆反而成了累赘。

从这个角度讲,巴巴罗萨计划又存在一些漏洞,比方说装甲坦克能不能适应苏联泥泞道路的问题,这也间接导致在莫斯科战役时,所谓气候因素严重影响了德军的进攻。

其次,推迟进攻莫斯科,德军到底下了一盘什么样的棋?

有人认为,年8月23日,德军统帅部命令古德里安南下增援基辅,这是德军打输苏德战争最关键的一招臭棋。实际上,德军花一年多时间准备作战计划,又用多万兵力分三路闪击苏联,难道占领莫斯科苏联就会屈服吗?

年德军占领法国以后,在紧锣密鼓制订巴巴罗萨计划的同时,又成立了一个经济参谋部,专门制订经济掠夺计划。军事进攻计划由第18集团军参谋长马克斯拿出第一稿方案,然后由副总参谋长保卢斯修改和主持演习完善;经济进攻计划被称为“奥尔登堡垒计划”,由战时经济处处长托马斯将军负责,德军统帅部亲自领导。

从这里不难看出,德军为进攻苏联专门组建一个经济参谋部,并不是仅仅为占领莫斯科而来的,这是作了长期占领的打算。在“奥尔登堡垒计划”里,并不是把粮食和占领地区作为重点,而是将油料作物、石油放在首要位置,甚至还提出在战争打响后第三年,要确保所有进入苏联境内的德军部队要实现就地自给自足,这个计划与巴巴罗萨计划提出的灭亡苏联和种族灭绝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了解到德军进攻苏联的意图,就不难理解当南线出现基辅围歼战这样一个有利时机,推迟莫斯科的进攻时间就顺理成章了,而且德军统帅部说古德里安不懂战争经济也就有了理论依据。

所以,当人们在讨论莫斯科应不应该占领,或者占领莫斯科是否就意味着苏军全线溃败时,巴巴罗萨计划的真正意义却没体现出来。可以这么想,即使德军占领了莫斯科,那也是政治层面上的,最多对苏军形成精神上的压力和打击,苏军绝对不会就此罢休。

而对德军来说,莫斯科的气候因素影响并非严寒问题,而是道路泥泞。导致古德里安提前撤出战场的原因,也是因为他的装甲坦克缺乏履带式装备,怪不到气候身上,这是装备设计上的问题。而从德军闪击苏联的最终目的来讲,资源掠夺仍然是排在第一位的,从组建经济参谋部到南线战场发生战役那么多,足以证明这一点。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wxtz/10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