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www.etechome.com/v1/142410.aspx

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横扫法国,西欧唯一的宿敌就剩下孤悬海外的英国。

真要将英国打得投降了,再转而专心对付苏联,纳粹德国在二战中胜利的机会无疑会增加很多。也因此,早在年德国预谋进攻波兰的时候,拥有先见之明的德国海军就在筹谋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

(希特勒和将军们)

随后战争的顺利进行,终于让海狮计划的启动成为了可能。

年9月到年6月的欧陆战场,无疑是德军最顺风顺水的时段。

德军先后占据了荷兰、比利时,随后击败了号称陆军强国的法国。

这三个国家沿海港口成了德国占领地,也让构想中的“海狮计划”有了可操作性。

于是,法国被击败之后,德国海军雷德尔元帅,立马拿出了“海狮行动”的行动细节,希望希特勒能通过计划,进攻英国。

(德国海军)

可惜那时候的希特勒依旧对英国心存幻想,这幻想就是英国人会妥协。

让希特勒没想到的是,英国人比法国人顽强的多,他们组成了战时内阁,在丘吉尔的带领之下,公然发表了激情四射的抵抗演说。

被激起斗志的英国人,决定誓死保卫英国。

于是,德国原本可以在六七月就执行的“海狮计划”被拖延到了八月份才开始筹备工作。

筹备工作进行的时候,德国陆军因为巨大的胜利,对德军的战斗力非常自信。

在他们看来,登陆英国的战争,主力还是德国陆军。

陆航空军负责防空制空,海军只需要负责运输就好,陆军一旦能跨过英吉利海峡,英国的末日就将来临。因此德国陆军的战争准备工作,在自信加持下,准备得非常拉胯。

即不弄渡海训练也不布置详细作战方略,反而整日里催促催海空军,你们要加油啊。

这一切让海军统帅雷德尔元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为此他多次提醒陆军同僚,一定要周密计划,积极准备,要不会出大问题的,可陆军统帅部对海军的提醒,置之不理。

(德国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

为此,忧虑的雷德尔专门找希特勒汇报工作,讲解渡海作战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

面对雷德尔的劝诫,幡然醒悟的希特勒终于重视起这个问题。

原来英吉利海峡不是那么容易渡过的啊。

气候特征告诉德国人,九月下旬之后的英吉利海峡,因为天气原因,根本无法进行登陆战。

这样的气候条件,还有战略筹备,让希特勒急上心头。

为此,他专门召集了三军将领讨论渡海登陆战事宜,经过激烈争论之后,到八月行将结束的时候,具体的作战方案才初步确定了下来。

(德军期待的眼神)

在这份计划中,德军计划出动25个师参加作战。

受制于运输工具限制,这25个师将分成两个批次分别从法国和荷兰的港口登船进行渡海战。

制定计划之后,德军统帅部还为这个计划的执行,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空军必须给力,必须发挥作用,占据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要不然渡海战役必定失败。

可惜的是,在后续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付出了无数损伤,依旧无法击败英国的皇家海军获取制空权。不仅如此,英国人还奋起发起反击,居然派遣飞机轰炸了德国首都柏林。

沿海那些能进行登陆的港口,也在英国飞机的空袭之下,设备损伤无数,准备登陆用的运输舰艇也受到了攻击。

一场看似准备充分的大规模登陆作战,在英国空军的顽强抵抗下,成了个伪命题。

迟迟无法拿下制空权,也让海狮计划被无限期推迟,最后无疾而终了。

但是德国人会放弃打击英国的机会吗?答案是当然不会!

(不列颠空战)

海狮计划无法执行后,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又提出新计划:地中海方案。

地中海方案的核心是,将英国的力量从地中海彻底驱逐。

德国通过进攻直布罗陀占据通往北非和中东的通道,控制这块区域之后,德国就可以切断英国和最大殖民地印度的联系,削弱英国的抵抗力量。

如果以上计划完成,德国海军将有可能占据大西洋上的岛屿,进而拥有进攻美国的可能。

除了海军提出的计划之外,德国外交部也提出了一个计划叫做:大陆方案。

这份大陆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强化同苏联、西班牙还有维希法国的关系,让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敌人和准盟友变成真盟友,借助他们的帮助共同对付英美两国。

大陆方案实质上和海军的地中海方案并不冲突,反而互相补充。

如果真要施行了,无疑会让德国的战略格局好转。

(希特勒的如意算盘)

可惜的是,这是一个偏理想化的方案!

原因简单,维希法国虽然是傀儡政权,但是却和西班牙有不少的领土纠纷,即便听从德国的意见答应了条件,也会阳奉阴违。

已然是德国盟友的意大利,也对维希法国并不感冒,他们不希望因为同盟关系,让法国恢复元气,西班牙则首鼠两端。面对希特勒的各种诱惑都要么要价很高,要么不置可否。

而这两个互为补充的方案,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西班牙和意大利两国的态度。

进攻直布罗陀,需要借力西班牙,进攻苏伊士运河,需要借力意大利。

西班牙面对德国的求助,开的条件是,提供大量的物资援助之外,还要在战后控制直布罗陀和维希法国控制下的奥兰地区以及北非的一部分。

纳粹德国没办法接受这样的条件,因为希特勒如果真敢把维希法国卖了,势必会将法国人推向自由法国那一边。

于是,权衡再三之后,希特勒决定还是不拉西班牙做盟友,只要西班牙保持中立即可。

(墨索里尼和希特勒)

至于方案中另一个关键国家,意大利!

则在方案还没执行前,就暴露了猪队友本性。

原本的德国最希望的是意大利集中力量攻击埃及,结果墨索里尼不听,反而攻击希腊,在弱小的希腊哪里损兵折将不说,还劳烦德国人去帮忙,将作战部署节奏带乱了套。

政治上德国没办法让西班牙和维希法国同自己一条心。

军事上意大利的表现又如此难堪,这一切都让地中海计划,大陆计划没有了执行的可能。

心中急切的希特勒,面对计划的执行不顺,也等不急了。

在希特勒看来,时间其实在敌人哪一方,如果毫无作为等待,那么到了年美国可能的参战,还有苏联完成战备的现实,将让德国失去一切优势。

一战中德国陷入的困境告诉希特勒,必须先发制人消灭苏联,要不然德国的麻烦就大了。

只有消灭了苏联,才有让英国求和的可能,只有英国求和了,德国才有底气和美国一较高下。

(野心勃勃希特勒)

这就是希特勒一环扣一个环的战略大方针。

打不下英国,那就打苏联,打败了苏联,英国服软,就有了抗衡美国的资本。

以上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那么如果希特勒不管不顾,在进攻苏联之前,用全力进攻英国的结局又会如何咧?我们也可以假设一下。

德国进攻英国,唯一打败英国的方式,就是占领英国本土。

由此而言,德军进攻最关键的将是海空军战斗的胜败。

按照德国海空军在战前的估算,如果没有进攻波兰,德国海军要到年才能在海战中跟英国舰队抗衡,德国空军也要在年时,才能在对英战斗中取得相对优势。

可惜的是,这四年时间德国等不了啊,真要等到年才发动进攻英国的战斗,完全不现实,德国后勤也持续不了,经济也维系不下去啊。

所以德国如何在年进攻苏联前,全力进攻英国,最大的可能就是依旧会失败。

因此,对于关键时刻的德国而言,进攻苏联是德国唯一的选择,也蕴含着唯一获胜的机会。

顺利打下苏联的德国,将逃离战略资源噩梦,用苏联的战略资源供养德国的战争机器。

如此,才有继续战斗的可能。

至于苏德战争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

苏联和德国,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战斗,最后强悍又顽强的苏联人打败了同样强悍顽强,但后劲不足的德国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lanhaishi.com/xxlhsfzfs/9767.html